scroll down

井下世界陌生又感动


发布时间:

2023-02-06

    身穿灰色工装,足蹬深筒胶鞋,头戴黄色安全帽,脸上捂着厚实的防尘口罩,手执充电矿灯,我的第一次下井就这样悄然而至。

    清晰地记得,那是在1989年深秋的一个上午,我与一同分配至豫西某国企的6名年轻小伙经过一周的安全教育培训,便被安全员领着一同下井实地察看。

    从公司步行500多米蜿蜒的黄土坡路,然后拾级登上130级水泥台阶,便来到了一处山岗上,这里地势平坦开阔。台阶上方一溜砖瓦房整齐地排列着,有材料库、维修间、砂轮房、更衣室、值班房等,再向前右行30多米,一座硕大的厂房坐西向东伫立着。厂房的铁门上“生产重地、闲人免进”8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。走近大门,里边机械和电盘的嗡嗡声直钻耳孔。操作台前,2名女工正神情专注地操作着。

 

  安全员张师傅介绍:“这里是卷扬机房,是公司井下提升的生产重地,按照规程,一人操作,一人监护,主要是为了预防人员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发生安全事故。这个岗位属特殊工种,不敢有丝毫马虎”。

    卷扬房前30米开外是一个直径为3.5米的竖井,井口地面标高712米,井筒直达484中段,深度为228米。井口周围由大型工字钢、槽钢等铸成的数十米井架傲然矗立,煞是威风。

    我们在井口召开了安全会议,张师傅宣读了下井须知和下井人员十不准。大家完成登记及安检后,便依次进入罐笼。信号灯亮了,绞车缓缓启动,随着咣当一声,安全门关闭。钢丝绳牵引罐笼以每秒近4米的速度迅速下行。由于都是第一次下井,大家屏住呼吸,心也骤然紧张起来。

    “不要怕,抓紧扶手,适应一会就好了”。张师傅在身边提醒着。经历了突然下降的失重,心提到了嗓子眼,眼前黑漆漆一片,风在耳畔呼呼作响,罐笼与罐道木发出嘎吱嘎吱的摩擦声,井壁的水滴在脖子上渗凉渗凉的......我们好像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。大约1分钟后,罐笼稳稳地落到了井底。

    走出罐笼,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:四周灯火通明,宽阔的井底车场与巷道相连通向远方,水渠、水仓、高低压线缆、风水管道、信号室、水泵房、储物间等应有尽有,让人目不暇接。交叉的轨道上停满了矿车,电机车鸣着笛穿梭不停,工人们忙着倒车、挂车、上车,水泵房机器轰鸣,信号室叮呤作响。

    “不要掉队,靠右行走,注意脚下”安全员张师傅在前面引导着,我应了一声,紧跟着同事向巷道深处走去。

    张师傅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:“这是矿房,主要是采矿用的,就好比家里的粮仓,是盛粮食的器皿;那是漏斗,主要是放矿用的,就象家里的铲瓢;旁边的是天井,主要是通风或行人运输通道;前边那是躲避硐,也叫安全硐,是人员躲避车辆的临时安全场所;我们脚下走的是巷道,就好比地面上的柏油马路。”

    一路上,张师傅不停地讲解着井下的各种设施、设备及通风、排水、照明、电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,同时,也穿插些矿山佚闻趣事,真让我眼界大开。

    大约过了1个小时,我们来到484中段西主巷道掘进面,这里距井口1000多米,4名凿岩工正在2.4×2.7的掌子面作业,风钻轰鸣,震耳欲聋,烟雾缭绕,能见度差,他们满身泥水,手扶钻机,目视前方,神情专注。

    张师傅介绍:“这是公司的掘进先锋班,为了完成探矿增储任务,保证采掘平衡,他们经常加班加点赶进度。除了凿岩,撬毛、排险、磨钻头、修钻机、接管路等杂七杂八的活都干。有时遇到碴没出净,他们便自己动手清理,宁愿不吃饭也决不耽误一个班次。

    下井归来,我被这些矿工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。他们每天在深深的矿井中与风钻为伍,与石头相伴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企业开采矿产资源,用厚实的臂膀扛起工业强国的使命与担当。